南沙要着力打造粤港澳人才深度融合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吴江
新闻动态 (通讯员 邓广),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文汐
近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了广东省贯彻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重点任务清单,并研究了广州市贯彻落实《总体方案》需省层面的支持事项。《总体方案》为南沙人才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定位和新的历史使命,即紧扣粤港澳全面合作需要,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着力打造粤港澳人才深度融合区,形成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国际人才比较优势,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南沙如何找准人才工作的突破口?南沙如何用好政策红利建设人才高地?又该如何探索推动粤港澳人才深度融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吴江。
新定位:为全面合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资源
吴江认为,未来,决定人才竞争力的将是面向世界的创新城市区域,是由顶尖创新人才引领的、众多创新平台集聚生成的、开放创新生态要素构成的创新城市群落,“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未来人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在世界科技集群中排名第2,充分证明了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潜力和优势。因此,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对粤港澳三地来说谁也离不开谁,惟有全面合作、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方能占领世界人才制高点。这也是《总体方案》吸引港澳人才来南沙发展的核心要义。
作为承担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重任的南沙,人才工作的重心将转向为粤港澳全面合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资源,这个新定位决定了粤港澳人才深度融合的方向性和策略性。吸引高端人才的公共服务,远不止“一个窗口”办理,“只跑一次”这么表面,也不完全是解决子女上学入托、人才公寓、住房交通补贴、人才优惠卡这么单纯。从遵循人才资源配置规律上讲,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根本上是解决市场的分割与壁垒问题。
吴江认为,因此,人才的需求侧改革是关键。南沙先行先试就是要立足港澳的市场优势,运用国家、省市的政策工具,实现不同市场主体间的深度融合,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深度融合,以及国际人才本土化要素的深度融合,实现粤港澳人才市场规则和运行机制的一体化,政府的作用就是推进融合的孵化器。
吴江还认为,南沙要在需求侧管理能力上下真功夫,率先成为人才深度融合发展的改革试验田。《总体方案》从税收优惠、创业补贴、配套服务、人文交流等方面给予的港澳人才创业就业支持政策,人才工作要切实把这些政策落实到调动用人主体的积极性上来,融合到市场配置资源的需求侧上来,否则政策支持就可能产生错配现象和低效行为。
吴江认为,南沙人才工作要从推动粤港澳三方人才协同发展上大胆探索,区别于前海的深港协同和横琴的珠澳协同,从粤港澳三方人才发展的共同需求点出发,发挥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用好港澳链接世界的优势,当好港澳规则进入内地的压力测试区,当好人才发展深度改革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为探索“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人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贡献“南沙模式”。
新思路:抓住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这一“真问题”
针对南沙吸引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吴江认为,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建设人才高地的核心变量,对吸引人才具有决定性意义。
他举例称,英国剑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迄今为止,孕育出了29位诺贝尔奖得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MPI)在全球技术研究专项排名第一,造就出了33位诺贝尔奖得主。
近年来,南沙在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南沙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冷泉生态系统等国之重器纷纷落子,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引进了16个院士团队,此外还落户大湾区科学论坛、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这些都是粤港澳高端人才集聚培养的重要支撑载体。
吴江认为,未来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经随着科研数字化和数字化科研的崛起,呈现出许多新的自组织形态和自创新平台,需要我们不仅要盯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上,更需要我们遵循新型科学研究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生态治理思路。南沙要打造重大科创平台,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出路仍然是做好与港澳创新资源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创造出空间资源整合优势。
吴江举例,从2016-2020年间高校发表国际论文的合作变化情况看,香港与广东部分大学之间的合作强度已经达到了或超过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强度,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空间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将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集聚高端人才的关键,更需要建设一个创新‘流’的城市交互网络平台,形成粤港澳人才协同创新的生态链。”吴江说。
当然,有实力雄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大院大所的创新平台很重要,但仍然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起决定作用。在今天的激烈竞争中有弯道超车的、也有换道超车的,而南沙也许可以走出一条“结网”的无道超车蹊径,即通过有效的多中心多节点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资源整合,打造出一批粤港澳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的网络创新平台,以人才融合网络的深度去支撑科技创新的高度。
关于创新平台建设,吴江认为目前有两个重点值得关注。一是要重视吸引外资建设国际研发中心,香港在全球的科创投入力度位居前列,背后是高科技的风投人才实力雄厚,如何吸引他们来南沙合作建设创新平台十分重要。二是积极探索创建国际科技组织、人才组织,以及设立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这就是港澳的开放优势,未来集聚人才更需要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产业联盟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成立了全球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连续举办了四届全球顶尖科学家论坛,创建了全球顶尖科学家社区,集聚了上千位全球顶尖科学家,这就是世界人才高地的重要平台建设。因此,南沙的人才改革试验田要抓住平台建设这个真问题。
新探索:有序推动粤港澳三地职业资格互认
在吴江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在“一国两制”的基本法律框架下,尽快实现人才职业资格的互认,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粤港澳世界人才高地建设进程。
据了解,南沙是从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上探索起步,开放单向认可政策,便利港澳专业技术人才来南沙就业创业。这项工作南沙已经走在全国前面,做了大量先行先试工作。
而按照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我国人才高地建设和人才集聚平台建设的区域,会加快实行职业资格单向认可清单制度。南沙在落实这项改革政策上需要提供更好的可复制的经验。
吴江认为,对粤港澳三地职业资格的互认是最终目的,这是实现国际职业资格互认的基础,既需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更需要实践中先行先试。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一是南沙先行开展职业资格单向认可,政府要简化各种审批层级和程序,落实好企业用人自主权,解决实质等效性的各种阻碍。二是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实施国际职业资格单向认可,港澳专业技术人才的国际职业资格互认程度比较高,我们需要尽快适应人才的认证需求。并且,除涉及国家安全的职业资格认证,其他职业资格认证也需要尽早放开,如工程师资格互认,就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三是希望南沙积极探索港澳专业教育认证与广东职业认证的有效衔接制度,这会有利于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技术人才来南沙创业就业。
“在南沙的高校、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要积极探索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实现职业资格的学分互认,以提升国际化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相关行业协会也应该按照国际资格认证标准和认证方式推动人才培训工作。”吴江说。
新路径:探索人才自主培养的深度融合
吴江分析,建设世界人才高地的过程就是一个国际人才竞争的过程,竞争的制高点在教育质量。
今年6月9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布了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粤港澳三地上榜14所高校(广东5所、香港7所、澳门2所),其中香港有三所进入前50强大学。可见,粤港澳三地的高等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有信心和能力支撑人才高地建设。南沙需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青年就业创业,发挥三地学科专业优势,深度融合打造一流师资人才队伍。南沙有战略优势、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上的优势,有不少高校和人才培育机构选择在南沙建立分校,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今年9月开学,落户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广州合作中心)为大湾区培养对接国际旅游酒店服务标准的高级管理专才。
吴江认为,南沙在办学中应抓住特色,围绕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来进行学科建设,如制造业人才、涉外法治人才等。在特色办学中,南沙应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与港澳合作办学,不能走扩招的规模办学老路,要紧紧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和破解“卡脖子”技术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办学,提高国际教育投入,将投入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根据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需要来打造专业学科优势,通过比较优势将南沙打造成为自主培养人才高地,同时要更加重视走出去培养人才的新路子。
新优势:一流营智环境提升国际服务水平
人才留不留得住,关键看服务。近年来,南沙在打造宜居宜业的制度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上做了很多工作,已逐步形成自身优势。特别是提出了“营智环境建设”的思路,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
南沙扎实推进营智环境建设试点,着力提高人才服务质量,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地解决好人才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营造栓心留人的发展环境。比如政务服务提供便捷高效。设立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将涉及各部门共397项人才服务事项集中到一个平台办理。搭建“粤港澳大湾区职称和职业资格业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粤港澳人才专属的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住房补贴”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实施南沙人才卡服务保障,人才凭卡可享受入户、医疗、子女教育、商务服务等14类30项便利化服务。落地建设全国第一所非营利性质的港人子弟学校,采用香港学制可与香港本地课程实现无缝对接,解决港澳人才在南沙发展的“后顾之忧”等。
吴江认为,南沙需要在总结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规划建设好港式国际人才社区,进一步优化人才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智能化的环境,为人才提供“港澳熟悉、国际一流”的国际化城市空间环境。
吴江建议:一是要加强对宜居宜业环境的第三方系统评估,同时对标港澳的相关服务环境水平,持续改进创新创业环境治理,促进粤港澳人才的深度融合;二是实行人才服务的清单管理,以承诺书和责任制方式,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服务监管,对人才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行专项治理行动;三是加强对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的宣传,建立粤港澳全面合作表彰奖励制度,激励各类人才为全面合作做出贡献。
©2024 中国人才谷TalentValley of china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057804号